熒光增白劑,又稱光學增白劑,是一種可以吸收紫外光發(fā)射出藍色或藍紫色可見光的有機化合物。許多工業(yè)品,如塑料、紙張、紡織等常帶有一種視覺上可以看到的微黃色調(diào),利用藍色和黃色互為補色的原理,加入熒光增白劑,可消除黃色,從而使被處理物顯得潔白,光亮。
熒光增白劑分屬15種化學結(jié)構(gòu)類型,其中主要的有五類。
(1)二苯乙烯型,用于棉纖維、某些合成纖維、造紙、制皂等,如熒光增白劑EBF、VBL等。
(2)香豆素型,用于聚氯乙烯塑料等,如熒光增白劑WS。
(3)吡唑啉型,用于羊毛、聚酰胺纖維等,如熒光增白劑WG。
(4)萘酰亞胺型,用于滌綸、腈綸、錦綸等纖維,如熒光增白劑AT。
(5)苯并噁唑型,用于滌綸、錦綸等纖維及聚苯乙烯、聚氯乙烯等塑料,如熒光增白劑DT。
熒光增白劑可以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,(波長范圍約為360—380 nm),轉(zhuǎn)換為波長較長的藍光或紫色的可見光,因而可以補償基質(zhì)中不想要的微黃色,同時反射出比原來入射的波長在400——600 nm范圍的更多的可見光,從而使制品顯得更白、更亮、更鮮艷。
PVC用熒光增白劑主要是雙苯并噁唑、苯基香豆素及二苯乙烯基聯(lián)苯類,這些熒光增白劑都只需在PVC混料時,加入充分混合即可。由于熒光增白劑加入量很小,一般在50~100mg/kg左右,所以保證良好的分散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熒光增白劑在PVC中應(yīng)用時,還應(yīng)注意與其他顏料、紫外線吸收劑、抗氧劑等的搭配作用及相互影響,添加量進行必要的微調(diào)。